下文為轉貼文,不代表發帖人立場...
Part 1
茫茫股海,大股東擁有絕對的主場優勢,早就不是新聞。但近年來,資本市場遊戲日益翻新,減資、私募、釋股,在令人眼花撩亂的資本遊戲中,小股東的權益一次又一次被踐踏。大同的林蔚山、威盛王雪紅以及友達李焜耀,這些聲譽顯赫的大老闆們,都在其公司的利益分配中,把大餅從小股東口中挖出來,一刀切給了特定人。這是台灣資本市場的悲哀!金管會、證交所應該負起監理責任,針對這些情事是否違法,給小股東明確的交代。
當初是看大同在台灣這麼多年了,到現在我每天還用大同電鍋煮飯,很好用,但股價怎會跌成這樣呢?我買了一百多張呢。
我是二○○三年買進的,總共拿了一百多萬元的私房錢去買,那時我的孩子剛考上高中,想說以後賺了錢給他當作大學畢業出國念書的學費。但七年了,那天問了我的營業員,他說七年來大盤大概漲了二到三成,我九塊買的,七年來大同沒有配我一毛錢(股息),到現在股票價值剩下六十幾萬元。
前幾天,我看報紙說最近還要減資六成再增資,我問我的營業員這是什麼意思,我要再拿錢出來增資嗎?這樣之前虧的就會慢慢補回來了嗎?他說我的股票只會剩下四十幾張,而且我不能增資,因為增資是給大股東他們增的,不是我。
我不懂,怎麼會變這樣?股價跌、張數還變少,大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難道要我認賠賣掉嗎?
我虧錢就算了,但我的孩子要出國讀書怎麼辦?
這是一位大同小股東的真實心聲,卻也道出了,茫茫股海裡,千千萬萬個小股東,最寫實的心情。
股市就像大海,大股東們像是開著豪華大遊艇的船主,御浪前行,好不愜意。
但多數小股民卻只能隻身跳進大海裡游泳,隨著浪花起落,連個救生圈都沒有,只要風浪一起,就要淹沒在茫茫大海裡。
這幾年,台灣的資本市場越來越活絡,外表看來,法令似乎越來越繁複,但對小股東權益的保護,實際上增加了多少?只有天曉得。
但對手握公司充分資訊的大股東而言,本已立於不敗之地,加上近年來可以玩的「把戲」越來越多了,這些魔杖在手,只要海浪(機會)一來,一番上沖下洗之後,再讓魔杖充分發揮法力,小股東的權益眼看就被坑殺殆盡。
但是,主管機關看見了嗎?金管會、證交所的大官們,聽見小股民們含淚的吶喊了嗎?至少到目前為止,還不見這些主管機關有具體的大動作,但小股東的權益,早就在這場由大股東所主導的利益分配遊戲中,被秒殺了。
釋股 貪財大股東分配利益的幻術/大同把五.六億元利益變不見了
就以這次大同公司為例,從今年五月十二日,第一篇小股東致大同董事會的公開信,以廣告形式披露在《經濟日報》開始,這家百年老店的問題再度浮上台面。
表面上是一群小股東透過廣告,抗議大同公司的減資增資、以及公、私產權不分的公司治理問題;但背後不為人知的,卻是一幅大同董事長林蔚山低價釋股的情事。
故事要從去年的五月說起。
去年九月九日,尚志精密化學(簡稱尚化)登上興櫃交易。尚化是大同集團旗下一家專做電動車的磷酸鋰鐵電池的公司,搭上電動車的風潮,加上特有的日本技術專利,因此一登錄興櫃,股價就衝上百元俱樂部,至今股價還在九十元上下。
一般公司要掛牌之前,都要做股權分散的動作,尚化當然也不例外。去年五月,尚化的最大股東——也就是大同公司,拿出手上共一萬二千張的尚化股票來釋股,以達到股權分散的目的。
但弔詭的事情來了,這一萬二千張其中至少七千張股票,都釋給了股市知名金主賈文中相關的投資公司(見圖),賈文中曾多次參與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爭奪。根據大同公司去年半年報揭露,這筆釋股交易,每股僅僅十五.八九元。
如果和三個多月後,尚化登錄興櫃首日的高點每股一三二元相比,每股價差高達一一六元,七千張就是八.一二億元;即使和最近五日來的均價每股九十六元相比,也有五.六億元的價差。
這筆錢,原本應該要在大同名下,屬於公司全體股東所有;但如今卻因為大同賤賣資產,價差落進了賈文中等相關人口袋,被犧牲掉的,是大同所有小股東的權益。
至於大同公司為什麼別人不賣,偏偏要把尚化的股票,以低價賣給賈文中等相關人?是否與二○○八年大同經營權爭奪戰有關?這個答案當然只有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心裡最清楚。
但更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六月十八日,大同的股東會上,要通過減資三百二十億元,還要再私募增資;而減資後的大同每股淨值十二元,和如今大同在重大訊息上公告載明的私募參考價格每股七元相比,足足有五元的價差。參與私募的名單如何,值得密切關注。
對林蔚山來說,減資加私募的計畫,如何在股東會中闖關已是一道難題。但對尚化釋股案當中「賤賣資產圖利特定人」的疑義,在今年股東會上,要如何給大同小股東們一個說明,這恐怕要比通過減資加私募的案子,還要更棘手。
大股東口袋滿滿 小股東求告無門
事實上,類似的案例絕非只有大同一樁,尤其在公司未上市之前的釋股,由於還未受到公司上市櫃之後法令的嚴密規範,這塊難得的空白堪稱「黃金時期」,給了董事長一人手握釋股生殺大權的好機會。
到底誰能分得這個好處?有人選擇給了對自己有恩的特定人、親友,還有人乾脆給了自己,但無論如何,被犧牲的,全都是小股東權益。日前證交所董事會審查圓展上市案也是一例,圓展是一家從上市公司圓剛科技切割出來的金雞母,公司獲利良好。但這個上市案到了證交所董事會竟破天荒喊卡,硬是把案子退回審議委員會重審;理由就是圓展在上市前釋股時,母公司圓剛科技的董事長郭重松,把圓展股票用很低的價格,賣給了圓剛的董監事個人,甚至包括獨立董事們。
圓展與尚化案如出一轍,說穿了,都是「釋股」惹的禍。對於公司的掌權者來說,這場利益重分配的遊戲,實在簡單得太誘人,太輕易的就會挑起人性的貪婪面。
Part 2
私募制度原本是良善美意,卻在台灣成了少數不肖大股東自肥的工具,出現自家人折價認股、一手買一手賣賺價差、虛增所需資金辦理私募案、申報不確實等怪現象。
今年有一七二家上市櫃公司進行私募,換算每七家公司就有一家舉行私募。然而,你知道私募可能會讓你手上的股票貶值嗎?經檢視私募案,仔細研究認購者身分與大股東的持股異動明細,比對認購價與市價差異,發現上市櫃公司濫用私募制度的四大亂象。
一、找自己人、大股東眷屬享認購折扣
找策略夥伴私募入股,原本是犧牲股價、股本,換取長期的合作效益,然而卻有不少公司董監事、員工也一起加入認購折價私募股的行列,儼然當成新的「分紅管道」,甚至連大股東的家人也一同加入「策略聯盟行列」。
包括威剛引進聯電與京元電資金、 驊訊與中國龍旗集團聯盟、東貝與彩晶結盟、訊聯引進鴻海資金、大宇資結盟智冠、元隆電找來日月光和鴻海當金主,都見到大股東與自家關係人堂而皇之加入折價認購行列驊訊。
在去年五月與龍旗集團策略聯盟,讓龍旗得以認購市價打六折的私募股,雖然成功引進策略夥伴,但包括驊訊董事長鄭期成與配偶子女、高階主管及眷屬等人都「搭便車」認購六折股,公司表示是龍旗希望經營階層一起認購,而主管也考量不希望持股被稀釋,而一同參與。
無獨有偶,威剛以市價打七折的私募股引進聯電、京元電等策略投資人,但董事長陳立白與陳玲娟夫婦卻是此案的最大認購者,兩人以及名下的投資公司合計認購高達四七四○張私募股。
東貝去年引進彩晶、瑞軒資金進行策略聯盟,但董事長吳慶輝也認購三千五百張,甚至比瑞軒的認購股數還要多。連戰的女婿陳弘元身為元隆公司總經理,也認購公司私募的二三一二張股票,打八五折。
原相引進廣達、昆盈等策略夥伴的私募案中,也讓公司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認購近一半股數。但據說是原相董事會特別情商老曹出馬以穩定軍心。
這些大股東勇於認購要鎖籌碼三年的私募股,固然是基於對公司前景的高度信心,但公司讓自己大股東、經理人或關係密切的私人認購,價格還要打六、七折,是否合適?箇中玄機小股東們理當仔細思索。
二、大股東邊買邊賣賺價差
許多公司辦理私募的理由,就是私募股必須閉鎖三年不得賣出,有助於公司股權結構穩定。然而,實際上卻可看到部分公司的大股東,靠著賣手中老股、認購折價私募股,在保有原來的持股比率之餘,還能賺得價差。
驊訊董事長與家人認購私募股前共賣出四千多張老股,副總楊昆成強調,公司去年三月董事會通過私募、六月股東會決議辦私募,但今年四月才完成繳款,董事長是去年三到七月賣出,時間點已差了快一年,兩者並無關係。
威剛董娘陳玲娟從去年七月至今已賣出一千多張持股,公司回應是個人理財規畫。
美吾華董事長李成家家族三家投資公司誠意、誠心、力領,合計認購公司私募股八千張,認購價照市價打七折,一年半來共出售老股五千多張,淨賺價差三成以上。公司則回應指出,三家公司總持股依然比去年同期還要高。
聯成總經理柯衣紹在聯成今年一月發行的私募案中,認購了二二五張股票,不過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四月,就已經賣出了兩百張股票。
三、沒錢才辦私募,有錢則交叉認購
在私募案中,有一件有趣的案例,許多公司的私募理由,都是為了讓資金趕快到位,而選擇籌資較迅速的私募,隸屬同一集團的懷特與美吾華,都以這個理由辦理私募。
有趣的是,急著要讓資金進帳的懷特與美吾華,卻都有閒置資金可以互相認購對方的私募股,懷特認購美吾華私募股金額達九九一三萬元,美吾華認購懷特金額三億四五八二萬元,兩家公司同時在去年七月完成繳款。
更奇怪的是,懷特、美吾華買下對方私募股的前後,還持續出售老股,美吾華認購了一萬多張懷特私募股,一年半來賣出三千多張老股;懷特認購美吾華八千張,一年半以來賣出近千張。私募真能取得閉鎖三年的穩定籌碼?在懷特與美吾華私募案中,顯然不適用。
四、私募股恐藉此成為借屍還魂的員工分紅
由於私募最主要監督者就是股東,資訊揭露的透明度,關係到小股東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。然而,本刊調查私募案過程中,發現至少三類申報怪現象。
第一,許多大股東都將持股交由銀行信託,也因此,當大股東以股票信託專戶認購私募股,竟只公告是哪些銀行代管的專戶,卻未必告訴投資人專戶的擁有者,包括聯成、浩鑫、勁永、金麗科都有此現象 但同樣是託管專戶,旭展公司就清楚地列出專戶所有人名稱,堪稱清楚揭露資訊的模範生。
第二,各公司申報認購人並不確實,包括永兆、大宇資、金麗科並未依規定填寫認購者究竟是否為公司關係人。第三,私募案消失了?新世紀私募案於去年十一月定價,今年一月群光也公告取得新世紀私募股,但到六月初都未見相關資訊申報,經查,竟然是法規沒限制私募繳款期限,資金未繳足前資料不用申報。比起現增繳款期只有一個月,私募案規定實在過於寬鬆,顯示無論是金管會或證券交易所均對私募案的管理掉以輕心,才造成發行公司的輕忽,對小股東而言,資訊將因此更不對稱。
由於私募相當簡便,也導致有公司採用很具「創意」的方式運用私募制度。懷特將去年私募的一部分增資股,免費提供給工研院,作為技術移轉的報酬,然而懷特增設技術移轉專案管理委員會,讓參與委員會作業的公司員工也無償取得技術股。今年二月,證期局發現私募股恐藉此成為借屍還魂的員工分紅,只得勒令懷特員工將私募無償技術股「吐出來」,成了業界茶餘飯後的趣談。事實上,私募制度光怪陸離現象還很多。
Part 1
茫茫股海,大股東擁有絕對的主場優勢,早就不是新聞。但近年來,資本市場遊戲日益翻新,減資、私募、釋股,在令人眼花撩亂的資本遊戲中,小股東的權益一次又一次被踐踏。大同的林蔚山、威盛王雪紅以及友達李焜耀,這些聲譽顯赫的大老闆們,都在其公司的利益分配中,把大餅從小股東口中挖出來,一刀切給了特定人。這是台灣資本市場的悲哀!金管會、證交所應該負起監理責任,針對這些情事是否違法,給小股東明確的交代。
當初是看大同在台灣這麼多年了,到現在我每天還用大同電鍋煮飯,很好用,但股價怎會跌成這樣呢?我買了一百多張呢。
我是二○○三年買進的,總共拿了一百多萬元的私房錢去買,那時我的孩子剛考上高中,想說以後賺了錢給他當作大學畢業出國念書的學費。但七年了,那天問了我的營業員,他說七年來大盤大概漲了二到三成,我九塊買的,七年來大同沒有配我一毛錢(股息),到現在股票價值剩下六十幾萬元。
前幾天,我看報紙說最近還要減資六成再增資,我問我的營業員這是什麼意思,我要再拿錢出來增資嗎?這樣之前虧的就會慢慢補回來了嗎?他說我的股票只會剩下四十幾張,而且我不能增資,因為增資是給大股東他們增的,不是我。
我不懂,怎麼會變這樣?股價跌、張數還變少,大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難道要我認賠賣掉嗎?
我虧錢就算了,但我的孩子要出國讀書怎麼辦?
這是一位大同小股東的真實心聲,卻也道出了,茫茫股海裡,千千萬萬個小股東,最寫實的心情。
股市就像大海,大股東們像是開著豪華大遊艇的船主,御浪前行,好不愜意。
但多數小股民卻只能隻身跳進大海裡游泳,隨著浪花起落,連個救生圈都沒有,只要風浪一起,就要淹沒在茫茫大海裡。
這幾年,台灣的資本市場越來越活絡,外表看來,法令似乎越來越繁複,但對小股東權益的保護,實際上增加了多少?只有天曉得。
但對手握公司充分資訊的大股東而言,本已立於不敗之地,加上近年來可以玩的「把戲」越來越多了,這些魔杖在手,只要海浪(機會)一來,一番上沖下洗之後,再讓魔杖充分發揮法力,小股東的權益眼看就被坑殺殆盡。
但是,主管機關看見了嗎?金管會、證交所的大官們,聽見小股民們含淚的吶喊了嗎?至少到目前為止,還不見這些主管機關有具體的大動作,但小股東的權益,早就在這場由大股東所主導的利益分配遊戲中,被秒殺了。
釋股 貪財大股東分配利益的幻術/大同把五.六億元利益變不見了
就以這次大同公司為例,從今年五月十二日,第一篇小股東致大同董事會的公開信,以廣告形式披露在《經濟日報》開始,這家百年老店的問題再度浮上台面。
表面上是一群小股東透過廣告,抗議大同公司的減資增資、以及公、私產權不分的公司治理問題;但背後不為人知的,卻是一幅大同董事長林蔚山低價釋股的情事。
故事要從去年的五月說起。
去年九月九日,尚志精密化學(簡稱尚化)登上興櫃交易。尚化是大同集團旗下一家專做電動車的磷酸鋰鐵電池的公司,搭上電動車的風潮,加上特有的日本技術專利,因此一登錄興櫃,股價就衝上百元俱樂部,至今股價還在九十元上下。
一般公司要掛牌之前,都要做股權分散的動作,尚化當然也不例外。去年五月,尚化的最大股東——也就是大同公司,拿出手上共一萬二千張的尚化股票來釋股,以達到股權分散的目的。
但弔詭的事情來了,這一萬二千張其中至少七千張股票,都釋給了股市知名金主賈文中相關的投資公司(見圖),賈文中曾多次參與上市櫃公司經營權爭奪。根據大同公司去年半年報揭露,這筆釋股交易,每股僅僅十五.八九元。
如果和三個多月後,尚化登錄興櫃首日的高點每股一三二元相比,每股價差高達一一六元,七千張就是八.一二億元;即使和最近五日來的均價每股九十六元相比,也有五.六億元的價差。
這筆錢,原本應該要在大同名下,屬於公司全體股東所有;但如今卻因為大同賤賣資產,價差落進了賈文中等相關人口袋,被犧牲掉的,是大同所有小股東的權益。
至於大同公司為什麼別人不賣,偏偏要把尚化的股票,以低價賣給賈文中等相關人?是否與二○○八年大同經營權爭奪戰有關?這個答案當然只有交易雙方當事人的心裡最清楚。
但更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六月十八日,大同的股東會上,要通過減資三百二十億元,還要再私募增資;而減資後的大同每股淨值十二元,和如今大同在重大訊息上公告載明的私募參考價格每股七元相比,足足有五元的價差。參與私募的名單如何,值得密切關注。
對林蔚山來說,減資加私募的計畫,如何在股東會中闖關已是一道難題。但對尚化釋股案當中「賤賣資產圖利特定人」的疑義,在今年股東會上,要如何給大同小股東們一個說明,這恐怕要比通過減資加私募的案子,還要更棘手。
大股東口袋滿滿 小股東求告無門
事實上,類似的案例絕非只有大同一樁,尤其在公司未上市之前的釋股,由於還未受到公司上市櫃之後法令的嚴密規範,這塊難得的空白堪稱「黃金時期」,給了董事長一人手握釋股生殺大權的好機會。
到底誰能分得這個好處?有人選擇給了對自己有恩的特定人、親友,還有人乾脆給了自己,但無論如何,被犧牲的,全都是小股東權益。日前證交所董事會審查圓展上市案也是一例,圓展是一家從上市公司圓剛科技切割出來的金雞母,公司獲利良好。但這個上市案到了證交所董事會竟破天荒喊卡,硬是把案子退回審議委員會重審;理由就是圓展在上市前釋股時,母公司圓剛科技的董事長郭重松,把圓展股票用很低的價格,賣給了圓剛的董監事個人,甚至包括獨立董事們。
圓展與尚化案如出一轍,說穿了,都是「釋股」惹的禍。對於公司的掌權者來說,這場利益重分配的遊戲,實在簡單得太誘人,太輕易的就會挑起人性的貪婪面。
Part 2
私募制度原本是良善美意,卻在台灣成了少數不肖大股東自肥的工具,出現自家人折價認股、一手買一手賣賺價差、虛增所需資金辦理私募案、申報不確實等怪現象。
今年有一七二家上市櫃公司進行私募,換算每七家公司就有一家舉行私募。然而,你知道私募可能會讓你手上的股票貶值嗎?經檢視私募案,仔細研究認購者身分與大股東的持股異動明細,比對認購價與市價差異,發現上市櫃公司濫用私募制度的四大亂象。
一、找自己人、大股東眷屬享認購折扣
找策略夥伴私募入股,原本是犧牲股價、股本,換取長期的合作效益,然而卻有不少公司董監事、員工也一起加入認購折價私募股的行列,儼然當成新的「分紅管道」,甚至連大股東的家人也一同加入「策略聯盟行列」。
包括威剛引進聯電與京元電資金、 驊訊與中國龍旗集團聯盟、東貝與彩晶結盟、訊聯引進鴻海資金、大宇資結盟智冠、元隆電找來日月光和鴻海當金主,都見到大股東與自家關係人堂而皇之加入折價認購行列驊訊。
在去年五月與龍旗集團策略聯盟,讓龍旗得以認購市價打六折的私募股,雖然成功引進策略夥伴,但包括驊訊董事長鄭期成與配偶子女、高階主管及眷屬等人都「搭便車」認購六折股,公司表示是龍旗希望經營階層一起認購,而主管也考量不希望持股被稀釋,而一同參與。
無獨有偶,威剛以市價打七折的私募股引進聯電、京元電等策略投資人,但董事長陳立白與陳玲娟夫婦卻是此案的最大認購者,兩人以及名下的投資公司合計認購高達四七四○張私募股。
東貝去年引進彩晶、瑞軒資金進行策略聯盟,但董事長吳慶輝也認購三千五百張,甚至比瑞軒的認購股數還要多。連戰的女婿陳弘元身為元隆公司總經理,也認購公司私募的二三一二張股票,打八五折。
原相引進廣達、昆盈等策略夥伴的私募案中,也讓公司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認購近一半股數。但據說是原相董事會特別情商老曹出馬以穩定軍心。
這些大股東勇於認購要鎖籌碼三年的私募股,固然是基於對公司前景的高度信心,但公司讓自己大股東、經理人或關係密切的私人認購,價格還要打六、七折,是否合適?箇中玄機小股東們理當仔細思索。
二、大股東邊買邊賣賺價差
許多公司辦理私募的理由,就是私募股必須閉鎖三年不得賣出,有助於公司股權結構穩定。然而,實際上卻可看到部分公司的大股東,靠著賣手中老股、認購折價私募股,在保有原來的持股比率之餘,還能賺得價差。
驊訊董事長與家人認購私募股前共賣出四千多張老股,副總楊昆成強調,公司去年三月董事會通過私募、六月股東會決議辦私募,但今年四月才完成繳款,董事長是去年三到七月賣出,時間點已差了快一年,兩者並無關係。
威剛董娘陳玲娟從去年七月至今已賣出一千多張持股,公司回應是個人理財規畫。
美吾華董事長李成家家族三家投資公司誠意、誠心、力領,合計認購公司私募股八千張,認購價照市價打七折,一年半來共出售老股五千多張,淨賺價差三成以上。公司則回應指出,三家公司總持股依然比去年同期還要高。
聯成總經理柯衣紹在聯成今年一月發行的私募案中,認購了二二五張股票,不過從去年十一月到今年四月,就已經賣出了兩百張股票。
三、沒錢才辦私募,有錢則交叉認購
在私募案中,有一件有趣的案例,許多公司的私募理由,都是為了讓資金趕快到位,而選擇籌資較迅速的私募,隸屬同一集團的懷特與美吾華,都以這個理由辦理私募。
有趣的是,急著要讓資金進帳的懷特與美吾華,卻都有閒置資金可以互相認購對方的私募股,懷特認購美吾華私募股金額達九九一三萬元,美吾華認購懷特金額三億四五八二萬元,兩家公司同時在去年七月完成繳款。
更奇怪的是,懷特、美吾華買下對方私募股的前後,還持續出售老股,美吾華認購了一萬多張懷特私募股,一年半來賣出三千多張老股;懷特認購美吾華八千張,一年半以來賣出近千張。私募真能取得閉鎖三年的穩定籌碼?在懷特與美吾華私募案中,顯然不適用。
四、私募股恐藉此成為借屍還魂的員工分紅
由於私募最主要監督者就是股東,資訊揭露的透明度,關係到小股東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。然而,本刊調查私募案過程中,發現至少三類申報怪現象。
第一,許多大股東都將持股交由銀行信託,也因此,當大股東以股票信託專戶認購私募股,竟只公告是哪些銀行代管的專戶,卻未必告訴投資人專戶的擁有者,包括聯成、浩鑫、勁永、金麗科都有此現象 但同樣是託管專戶,旭展公司就清楚地列出專戶所有人名稱,堪稱清楚揭露資訊的模範生。
第二,各公司申報認購人並不確實,包括永兆、大宇資、金麗科並未依規定填寫認購者究竟是否為公司關係人。第三,私募案消失了?新世紀私募案於去年十一月定價,今年一月群光也公告取得新世紀私募股,但到六月初都未見相關資訊申報,經查,竟然是法規沒限制私募繳款期限,資金未繳足前資料不用申報。比起現增繳款期只有一個月,私募案規定實在過於寬鬆,顯示無論是金管會或證券交易所均對私募案的管理掉以輕心,才造成發行公司的輕忽,對小股東而言,資訊將因此更不對稱。
由於私募相當簡便,也導致有公司採用很具「創意」的方式運用私募制度。懷特將去年私募的一部分增資股,免費提供給工研院,作為技術移轉的報酬,然而懷特增設技術移轉專案管理委員會,讓參與委員會作業的公司員工也無償取得技術股。今年二月,證期局發現私募股恐藉此成為借屍還魂的員工分紅,只得勒令懷特員工將私募無償技術股「吐出來」,成了業界茶餘飯後的趣談。事實上,私募制度光怪陸離現象還很多。
周一 1月 03, 2011 12:16 pm 由 kingeight
» 讓你不花錢就擁有健康
周六 12月 25, 2010 12:56 am 由 快刀手馬斯
» 祝大家耶誕快樂!!!
周五 12月 24, 2010 10:47 pm 由 風之語
» test一下----------------
周五 12月 24, 2010 10:15 pm 由 快刀手馬斯
» [轉貼]國內上市櫃公司濫用私募、釋股、減資的手法 (供您參考)
周六 8月 14, 2010 10:54 pm 由 e205620
» [轉貼]2010/07/09盤後貼圖與解析
周五 7月 16, 2010 9:04 am 由 e205620
» [轉貼]2010/07/08盤後貼圖與解析
周四 7月 08, 2010 6:11 pm 由 快刀手馬斯
» [轉貼]2010/07/07盤後貼圖與解析
周三 7月 07, 2010 6:23 pm 由 快刀手馬斯
» [轉貼]2010/07/05盤後貼圖與解析
周一 7月 05, 2010 6:38 pm 由 快刀手馬斯